【论文摘要】文章基于对“当代诗歌语料库”中大量实例的分析,从意义生成的角度探究了诗歌语言的构建机制。文章指出,诗歌语言生成最基本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整合,概念整合可以在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实现。根据对6种语体的统计,文章得出结论,概念整合手段在诗歌语体中的使用频率最高,这一点跟诗歌的交际功能与语体特点完全契合,符合诗歌作品在表达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复杂情感方面追求精炼化和陌生化的根本要求。
【论文关键词】诗歌语言;概念整合;语体
前言
“概念整合”(conceptualintegration)也即“概念合成”,是人类把来自不同空间的信息有选择地提取其部分意义整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概念结构的一系列认知活动,它是与类推、递归、心理模拟、概念范畴化和框架建构同一层面的常规认知机制。[26,12,11]这一概念上的融合观已发展为认知语义学中一种极为重要的理论——概念整合理论。该理论系Fauconnier(1997)在Lakoff&Johnson(1980)“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Fauconnier&Turner(1998、2002)等将其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认知科学和语言学中一种有影响的理论,正在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近年来,该理论又有新进展,提出了概念整合六空间论、[21]三序整合论、[19]“分劈”与“分割”选择[29]等新观点,从不同角度对概念整合理论进行了科学的分析。
概念整合理论继承和发展了Lakoff(1980)的语言体验哲学观,从心智体验角度揭示了人类认知概念的生成机制,阐释了语言意义动态建构的空间机理,对动态的、随机的、模糊的思维认知活动颇有阐释力,可用来解释多种语言现象。它尤其适用于理解和解释创新的语言形式和意义表达,正如王寅所言:“我们正是依靠概念整合来理解意义,不断创新发明,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概念世界,因此概念整合观也是认知语义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理论。”[11]184概念整合理论提出之后,被广泛运用于语言研究领域。但以往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小说、戏剧中的语义生成与翻译等领域,对诗歌作品中的概念整合关注不够。王正元(2009)虽然在其专著《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中辟专章探讨了诗歌的整合思维,提出了不少新见解,不过讨论的重点是诗歌意象与思维的联系,而且分析材料多为英语诗歌。吴胜军(2008),袁周敏、金梅(2008),高原(2010)等也探讨了诗歌意象或互文性与概念整合的关系,但研究的重点不在诗歌语言本身的特点。鉴于此,本文拟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汉语诗歌的语言特点,试图从本质上揭示诗歌形式与意义的总体关系,以期为诗歌语言特点的分析提供新的理论框架。
一概念整合的基本要素与实现机制
概念整合网络是概念整合理论中最核心的内容,它通常建立在: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2、共有空间(也称类属空间genericspace)与整合空间(也称合成空间blendingspace)四个心理空间之上。心理空间是一些小小的概念包,是人们在思考和谈话时,出于即时理解与反应的需要而建构的。心理空间是非常不完全的包含结构元素的集合,由框架和认知模式建构,一般可用来构拟思维和语言中的动态映射。[25]
在概念整合过程中,四个心理空间的作用不一样。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整合的原材料或者整合的元素或结构,它们首先通过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mapping),有选择地将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或结构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共有空间,投射到层创结构(emergentstructure),然后输入空间中的元素或结构有选择地进入整合空间,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原有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共有空间构建于两个输入空间之上,它也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整合的原材料,是经过类比认知建立起来的选择性空间,反映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抽象结构。整合空间则承接两个输入空间相关域的所有背景、结构和认知模型知识,以达到新的认知。因此整合空间的结构特征能够映射回输入空间。对于整合空间中的层创结构及新颖元素,Fauconnier(2005)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他认为层创结构并不限于整合空间,而是存在于整个整合网络当中,通常比输入空间中的结构更为简单,层创结构中的新颖元素是整合空间链接整个网络的方式。[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