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及形成原因
3.1诗歌语体与其他语体中概念整合的分布差异本小节拟通过概念整合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差异,进一步考察诗歌作品中概念整合手段的运用情况。
我们共考察了6种常见的语体,分别为:口语语体、新闻报道、广告语体、科技语体、小说语体、诗歌语体。其中每种语体各选取2万字的样本语料,共计12万字。具体研究方法是:先对样本语料中的概念整合表达作穷尽性的人工标注,遴选出所有的概念整合形式,再进行封闭式问卷调查,根据接受调查者的答案整理出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分析。
概念整合包括“糅合型”(也称“隐喻型”)整合与“截搭型”(也称“转喻型”)整合两种基本类型。[8]不过,关于概念整合的认定,目前学界尚无统一标准。为了便于操作,我们借鉴隐喻的分类方法对概念整合的分类作简化处理。依据创新的程度隐喻可分为常规隐喻?(deadmetaphors)和创造性隐喻(creativemetaphors)两类,鉴于此,本文将概念整合分为“常规概念整合”和“创造性概念整合”两类。前者指最初通过概念整合而形成的语言形式,在长期使用中,其意义已经固化;后者也指通过概念整合而形成的语言形式,但是其意义尚未固定下来。从语言的创新来看,“创造性概念整合”是根本动力,而“常规概念整合”因其意义的稳固性,对语言的创新贡献甚微。比如,“红匪”的意义不是组合而成的,而是整合而成的,[12]36但该词的概念意义已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固定下来,属于常规概念整合。此类词汇不管用在何种语体中,它们对语言创新程度的影响都非常有限。
通过对12万字语料的考察,我们共发现创造性概念整合549个,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上表说明,创造性概念整合在诗歌语体中的使用频次最高,共计325次,占所有语体使用频次总数的59.20%。小说语体的次之,共计81次,占所有语体使用频次总数的14.75%。创造性概念整合在其他4种语体中的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是:广告语体、新闻报道、口语语体、科技语体。
创造性概念整合在诗歌语体中高频出现的另一个有力证据是,创造性隐喻的大量使用。作为概念整合的伴生物之一,隐喻使用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概念整合运用的多寡。Goatly(1997)统计了隐喻在6种语体中的分布情况,[28]321发现在不同的语体中,创造性隐喻的使用频次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在现代英语抒情诗歌中,创造性隐喻的使用比例高达56%,远高于其他语体。?这一数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创造性概念整合在诗歌中的高频使用。
3.2诗歌语体与其他语体中创造性概念整合分
布差异的形成原因从话语交际的认知心理来看,创造性概念整合的运用与其他类型的信息处理一样,也是以关联为驱动力(relevance-driven)的。因此,创造性概念整合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差异可用关联理论来解释。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话语的关联性(relevance),关联性是理解话语的重要依据。根据Sperber&Wilson(1995),话语是否连贯是由关联决定的,而话语是否有关联可通过推理获得的语境效果来判断。而关联的程度则取决于语境效果(contextualeffects)与处理努力(processingeffort)两个因素:(a)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b)同等条件下,所付出的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
近年来有学者从语体的视角开展了话语的关联研究,有不少新的发现。如Goatly(1997)认为语体会影响处理努力的量。他在考察隐喻与语体的关系后发现,话语产出的时长与处理付出的努力的时间决定了隐喻效果的可能种类,这两个参数均与隐喻出现的语体目的有关。受Goatly(1997)的启发,本文拟从话语关联的角度分析创造性概念整合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差异。限于篇幅,我们只分析口语语体与诗歌语体两种语体。
通过表1我们已经知道,在口语语体中,创造性概念整合共计出现32次,占所有语体出现总数的5.83%。而在诗歌语体中,创造性概念整合共计出现325次,占所有语体出现总数的59.20%。从话语产出的时间长度与受话人的处理努力来看,口语语体很大程度上是自发性的、即时生成的,其话语产出的时间相当短暂,受话人接收话语信息与理解话语含义的时间也极为短暂。?因此,在口语语体互动的语境中,无论是站在发话人还是受话人的角度,均只允许有限地运用创造性概念整合,否则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而在诗歌语体的语境中,无论是从诗人(发话人)话语产出的时间长度,还是从读者(受话人)的处理努力来看,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诗作的完成通常需要经过诗人精妙的构思与反复的打磨。古人“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就是诗歌写作耗时、耗智的真实写照。在诗歌的理解过程中,由于大部分诗作的意蕴丰富,有的甚至晦暗难解,因此读者需要花费大量的处理努力才能解读诗歌的含义。有的诗歌甚至无法理解,而诗人却以此为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