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失孤》:去乡土化的诗意现实主义(2)

时间:2015-11-03 09:09 点击:
影片《失孤》建构作者电影的努力尤其体现在对于意象创制的迷恋与隐喻、象征手法的大肆使用上。正如导演自己指出的那样:虽然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我还是希望有提炼出来的东西,要充满意象和隐喻,电影里每
  影片《失孤》建构"作者电影"的努力尤其体现在对于意象创制的迷恋与隐喻、象征手法的大肆使用上。正如导演自己指出的那样:虽然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我还是希望有提炼出来的东西,要充满意象和隐喻,电影里每组形象的出现,都要有它所代表的东西。"@例如影片中反复出现了不同的桥梁,"桥梁"意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路途中出现的张牙舞爪的挖掘机,彰显着现代化进程的粗暴与强势;而影片中行为疯癫的母亲实际上可视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象征符号,影片试图用这一"受难者"形象来指代千千万万失子父母的生存状态。影片中更富象征意味的是曾帅反复提及的儿时记忆:铁索桥、竹林、母亲的长辫子,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久远的逝去的"家园"意象。铁索桥的摧毁、竹林的砍伐阻碍了曾帅找到故乡,喻指着现代化的掘进阻断了归家的路途。诸如此类的象征符号隐藏在影片舒缓而破碎的叙事中,曲折隐晦、影影绰绰,难以--辨识。这种对意象的迷恋使得叙事流畅度与情感感染力受到一定干扰,尤其是疯癫的母亲这一游离于故事之外的角色,给受众造成了不小的接受障碍。
  影片《失孤》的作者姿态还体现在国产影片少见的浓郁的宗教情怀上。影片中先后多次出现宗教的身影:一次是雷泽宽在路旁的简陋庙宇里上香祈祷;一次是雷泽宽前往厦门海边寻子未果时出现的巨大十字架;一次是雷泽宽告别曾帅只身一人上路后遇到一群佛门子弟。影片以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来观照雷泽宽的救赎之旅,而宗教也成为雷泽宽在一次次绝望后所能抓住的唯一精神稻草。而当目睹曾帅找到家人而心生动摇、畏葸不前的雷泽宽询问大师自己能不能找到儿子时,大师则以"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的偈语劝诫他。这句话并非只是对雷泽宽的精神慰藉,更是对拐卖事件参与者的一种劝导与规训。显然,导演将纾解当下中国“拐卖”问题的终极目光投向了宗教。
  被遮蔽的乡村从海边小镇到内陆乡村,《失孤》以辗转多地的拍摄方式展现出了五彩斑斓的乡土中国。表面上看,影片以一种温情在地的方式探讨"拐卖"事件给个体生存带来的影响,实际上,过于作者化、诗意化的表现方式使得影片中真实的乡土性/乡村被消隐与遮蔽。影片中的斑驳风景,并不是作为一种现实依据与社会语境存在,更像是一张被过滤、压缩或抽空的华而不实的背景板。
  在中国电影史上,乡村书写或乡土想象是一个一以贯之的重要议题。乡村题材电影往往最能反映出社会文化的转型与时代精神的变动,正如杨远婴所言:农村是一个永远的景观,农民是一个表述不尽的形象。他们时而被当作历史的客体,时而又被当作历史的主体。不论是主体还是客体,中国电影都显示出农民视域的创作策略。然而,在《失孤》中,我们看到农民与乡村都被刻意地诗意化。为了营造现实的诗意,创作者并没有让主人公以乡土气息浓郁的方言示人,而是代之以文艺气息浓郁的台词。与此同时,影片还以大量抒情化的空镜头将乡村描绘得美轮美吳。对此导演彭三源表示::我们不拍乡土中国。我知道很多第六代导演拍了很多很乡土的电影,有点像纪录片,很写实,但《失孤》从一开始就定了不是往那个方向去的。'?然而,一旦乡土性被抽空,一旦离开被传统伦理文化所深刻浸染的乡村,我们就失却了深刻理解雷泽宽这一人物形象的契机。
  影片中,与乡村的消隐同步的是城市的缺席,以及由此导致的现代彳生视域的匮乏。当下中国的拐卖事件,毫无疑问应当从中国现代化的时代语境来加以审视。从根本上说,拐卖事件的频发可以归咎于现代化所带来的城市/现代与乡村/传统的冲突以及社会伦理生态的失衡。正如有论者所言,"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生活正在经受着转型时期的'精神阵痛'它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结构性转型的必然结果。"@只有从现代性的视域去观照,才能让影片的思考更能触及当下中国的现实。对此,《盲山》与《亲爱的》可视为例证。《盲山》以启蒙主义的姿态,在一个女大学生(文明)被拐后与闭塞山民(愚昧)的对峙与较量的故事中反思现代化进程导致的价值观的混乱失序。《亲爱的》则围绕被拐儿童失而复得的故事展现了诸多家庭与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与伦理纠葛,在城乡二元叙事中揭示出当下中国高歌猛进的现代化进程中伦理秩序的困顿。这种视野无疑是《失孤》所缺失的。
  平心而论,影片中也不乏现实反思,例如反复出现的志愿者身影意指寻找被拐儿童基本上有赖于民间自愿者与传播媒介,国家机器基本上是缺位的。与此同时,影片力图全面展示拐卖导致的纷繁个体的生存图景:不懈寻找的父亲、自杀的母亲、知道自己身份而叛逆的儿子、想要把姐姐嫁给弟弟的父亲、因为条件优渥而不愿寻找原乡的孩子等等,不一而足。然而,由于乡土彳生的流散与现代彳生视域的匮乏,影片的反思显露出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姿态。与此同时,由于影片采用诸多作者化的隐喻与象征,更阻碍了批判反思精神的高扬。影片最后,创作者面对"拐卖"这一现代化问题给出了宗教的药方,但其有效性还是值得存疑的。虽然面对现代化所带来的社会伦理生态亟待修葺的困境,许多人
  将目光投向了宗教,如刘小枫所言:"就当代中国改革转型期的状况而论,需要社会理论探讨的是:如何使已复兴的宗教群体更多地合法参与公共生活的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的建构。"@然而,在一个缺乏统一的宗教文化传统的社会中,在一个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里,如何以宗教为抓手来重构个人信仰仍是一个未知的议题。而《失孤》的"去乡土化",也最终导致了影片在温情动人的同时,更像一场缺乏现实根基的凌空高蹈。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