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暑期档,国内电影票房数字激进到新的高峰,单片屡屡刷新票房纪录。沸腾中,出现种种解析,"互联网+"、IP电影……,这些新名词、新概念成为理解一部电影的起点,年轻的网络写手和互联网界的IT经理成为解答电影问题的新专家。这是电影"大时代",还是生活"小时代"?在卑微而又震荡的时代中,中国的问题只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影像的深度变异、传统电影美学观的抛弃,电影在这个时代的大势走向何方?此时此刻,带有强烈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色彩的《我是路人甲》出现在银幕上,但却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被淡化为一部"香港导演"关于"横漂"的"鸡汤"电影,通俗化的词语弱化了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很快这部缺少足够概念的电影被扫出了观众的关注圈。
冒进与坚持一关于创作的选择
环顾暑期档各种创新的概念,例如动画创新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奇幻创新的《捉妖记》、名导创新的《道士下山》、名嘴创新的《煎饼侠》,而《我是路人甲》是一部回归的电影--回归真实、回归心灵、回归影像、回归社会价值……甚至仅是一部2D电影。在这部励志主题的传统电影中,主角是"万般无奈、国家机密、月月加个鸟"的万国鹏,这种传销式的起名仍无法让人记住,只因他是真正的"路人甲"个飘荡在浙江省东阳县横店镇的底层青年,怀抱幼稚的理想踏人光鲜的明星之路,俗称"横漂"。
横店本身就是一个当代中国的特殊社会现象,而选择"横漂"这个创作题材,则发自偶然。导演尔冬升在2012年探班徐克剧组时,发现了"横漂"这一群体。他从小在香港清水湾的邵氏片场拍戏当演员,"横漂"演员的生活状态吸引了他,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横店的意义和尔冬升的选择,谙合了内在的旋律,两者都具备一种边缘者的身份。如同片中王婷、魏星等人多次以向往的语气提到的,中国还有另外一个与横店齐名的大影城一一北京怀柔中影影城,甚至那里也有对等的"北漂"。但是,北京的高消费和物价、怀柔基地的官方色彩,在其衬托下,民营色彩的横店显得更加朴素,它对底层人的容纳阈值更低。较于横店,怀柔像是一个梦想,就像结局时万国鹏获得了去北京培训的机会;而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尔冬升也"在香港的底层环境中长大,了解演艺圈的辛苦,在横店对"横漂"的偶然发现,激发了一种对于社会和人性关注的创作冲动。同样,作为当下地域政治处境中的"香港导演",尔冬升也认同这种边缘的角色,而选择了一种边缘者的视角。
《路人甲》不是一部从概念出发的电影,而是基于一种情感和体验。为了最初的创作动机,尔冬升花了4个月访问了300多名"横漂"群众演员,200多份影像资料,100多万字文字资料②纽商业、艺术与现实的多重考虑,即便仍有票房上的担忧,但他最终还是确定了这一拍摄项目。从题材到手法,这部电影充满探索性和实验性,这一点甚至和当下商业电影的大潮相冲突。全片无明星,"横漂"群众演员以真实姓名本色表演;故事中的横店生活与现实中的横店生活高度吻合,类似纪录性的生活展示和客观记录,这些新尝试最终带来了票房上的不利。影片最终获得6000万票房,处于投资略亏的状态。在今日票房暴涨的大背景下,显得逆水行舟,格格不人。
作为一位知名的香港导演,尔冬升的《癫诸正传》《新不了情》《早熟》都曾获得票房和口碑上的成功。他有一套娴熟的制作模式,多年来坚持独立制片,自己编剧、导演,自己投资和制片,是行业内的熟手。对于《我是路人甲》的成败与否,他应有足够的评估和备案,但即使如此,《我是路人甲》的目的也并非一部王家卫式的获奖电影。尔冬升仍旧在角色丰富的性格和表演中,竭力刻画冲突式的剧情,用通俗剧的方式来展现他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物的祝福。即使影片有十分强烈的"新现实主义"的手法,也仅仅是一种借用,而不是一种美学主张。在香港的导演谱系中,他不会像徐克突出技术、王家卫突出手法、杜琪峰突出处境'而是一个指导演员表演、把握角色情感的高手,如《新不了情》《早熟》,几乎他所有的电影都最终纳人到通俗剧的酒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