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近两年国内上映的青春怀旧电影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电影评论界对这类影片的评价却不高。这一电影类型主要围绕着主人公在学生时代的情爱展开叙述。有趣的是,主人公的爱情在影片结尾大都不约而同地以失败告终。受到这点启发,本文从精神分析角度来剖析《同桌的你》这一文本,进而论证影片中的80后主体从学生时代到后学生时代经历了要求爱情到欲求成功却不满的转变。
【论文关键词】需求;要求;欲求;缺失
一、青春怀旧电影
近年来青春怀旧电影在银幕上形成一股风潮。这类电影主角多为70后、80后,剧情主要讲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的情情爱爱。在2013年和2014年两年中,三部典型青春怀旧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和《匆匆那年》尽管都取得了高票房(分别是7.2亿1、4.6亿2、5.8亿3人民币),但是在电影评论界的评价却差强人意。本文关注点却不是这些青春怀旧电影的优劣,
而是这类影片对青春主体的构建。笔者从精神分析角度剖析《同桌的你》这一文本,从而论证影片中80后主体从学生时代到后学生时代经历了要求爱情到欲求成功却不满的转变。
二、学生时代:想象界中的情情爱爱
精神分析是电影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拉康针对人类从幼儿到成年的发展轨迹提出了三个概念:需求、要求和欲求,同时它们呼应了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现实界、想象界和象征界。拉康认为幼儿初期无法把自己和母亲区分开来,未感知身体的独立性,无法形成作为个体的存在感。
此时,幼儿需要食物、换洗、安全等,这些需求能轻松满足。拉康认为,这一阶段的幼儿处于现实界。对于幼儿来说,他与母亲是统一存在整体,
需求能轻松满足,所以这个世界不存在任何缺失,进而现实界不存在语言。H然后幼儿开始进入想象界。幼儿意识到自己与母亲是不同的存在体,他者进入幼儿的感知领域,他所熟悉的统_存在感开始崩坏。这种他者存在的意识,让幼儿产生焦虑,即缺失感。因此,幼儿不断想要摆脱缺失感,重获现实界的完整存在感。幼儿不断想要去除缺失感的表达正是拉康理论的要求。
《同桌的你》中80后主体在学生时代对爱情的持续追求正是其不断想摆脱想象界中的缺失感的表现。尽管这类青春怀旧电影打着青春的名号,但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题是爱情。在《同桌的你》中,学生时代的80后主体处于拉康式的想象界,而他们要求填补缺失的正是爱情,有了爱情,影片中的80后主体才能幸福,才能拥有完整人生。因此,对于这里的80后主体来说,没有爱情的青春不是青春,不追求爱情的80后甚至无法构成一个合格的主体。
影片中80后主体通过对爱情的要求来填补缺失感,追寻完整人生,主要从两方面来实现。首先,这种追寻体现在80后主体把其学生年代所能构想的爱情经历几乎全都实现。男女主角的爱情经历相对典型:男主角为了女主角打架斗殴,男主角为和女主角同班转入文科,女主角为和男主角上同一所大学调低高考志愿等。配角们的爱情经历则被边缘化:有被校内所有女生拒绝的夸张辛酸,有利用校广播台表白的勇敢。这些爱情经历是描绘学生时代恋爱故事的惯用桥段,加之影片的紧密拼凑,才构建了一个完整的80后主体。这个主体要求填补缺失而追求爱情,而且这份爱情也是完整的,因为它几乎包含了所有80后可能经历的爱情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