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完整人生的追寻还体现在男女主角的爱情经历和当时世界大事件的紧密联系,即以某种方式参与到这些大事件之中,成为其中的_部分。中学时代,男女主角在针对美国轰炸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抗议中加深感情。大学时代,时间点转入跨入新千年的前夜,镜头展示了世界各地地标性城市的烟花表演,表示新年到来,此时镜头转向男主角在大学附近沙滩上询问女主角的新年愿望。这种把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和世界大事件紧密联系的手法,表达了80后主体这份爱情和时代变化是无缝衔接的,甚至是时代背景实实在在的一部分。因此影片中80后主体爱情的完整还体现在空间维度上:这份爱情不只是两个人的,它是城市的,的,还是世界的。
拉康还引用了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中使用的例子。例子描述了弗洛伊德外甥如何用线圈玩_个小游戏。他把线圈一头固定,再把另-头扔出去,说Fort(离开),他又把线圈拉回来,说Da(这儿)。弗洛伊德认为,这个小游戏是幼儿用来舒缓母亲缺失产生的焦虑的方法。幼儿把线圈扔出去,演绎失去母亲的经历;他拉回线圈,再现缺失得到填补的经验。拉康阐释道:Fort和Da游戏预示了想象界的幼儿开始准备进入象征界,也就是语言结构的领域。只有在想要的物品不在场或缺失的时候人类才需要语言,所以语言代表着缺失。完整、没有缺失的世界是不需要语言的。
影片中,学生时代的80后主体正是通过不断循环爱情受挫和克服挫折的经历来演绎缺失和通过要求填补缺失的动态,而这个动态就如同Fort和Da这个游戏一样持续下去。感受到缺失的80后主体,通过主观上的坚持努力(即想象界的要求)来捍卫爱情,追求完整人生,进而填补缺失。从女主角因为误会男主角而受伤到误会解除,从男主角高考失利可能无法和女主角就读同一所大学到女主角放弃北大就读厦大进而挽救爱情,从男主角发现女主角的牺牲而不忍到两人的恋爱因此更进_步。这般爱情受挫和克服挫折的循环代表着80主体在想象界中不断经历缺失和通过要求来填补缺失的动态。
三、后学生时代:欲求成功而不满
拉康认为,进入象征界,父亲开始对幼儿发挥作用。这里的父亲指的不是实实在在的人,而是象征界控制秩序结构的规则。弗洛伊德所描述的怒发冲冠的父亲,在拉康理论中变成了父亲的规则。尽管叫法不同,父亲的法律,或者父亲之名,指的其实就是大他者,他是控制整个语言结构的中心一掌控着所有组成元素怎样运转。6康坦解释道,对幼儿来说,父亲的规则代表着文明的规则,这个规则建立了人类共存的前提条件。
在想象界中,由于缺乏父亲的规则,幼儿可以不断要求,来实现完整感=《同桌的你》中,学生时代的80后主体能够自由追求爱情,正是得益于父亲的规则的缺乏。这种缺乏从影片学生时期父亲角色极少的出镜机会中得到充分表现。这段时期中,父亲角色只出现两次。第一次,男女主角的恋爱被老师发现,老师在办公室里向家长们反映情况。片段里,没有一个镜头直面父亲的面孔,要么以远景镜头显示家长的侧面,要么故意脱焦于家长的面孔。第二次,女主角怀孕后,其父亲与男主角发生冲突,在这里才给予父亲角色唯__个正面镜头。这种父亲角色的缺失反映了在想象界父亲的规则的缺失。正因为如此,影片中的80后主体才能自由追求爱情。
拉康认为,父亲的规则确定了象征界的父权本质。作为象征界秩序和语言的中心,父亲的规则不被任何人掌控,因此没人能掌控语言或语言规则。然而每个人都想掌控父亲的规则,但是这是无法实现的。这种无法实现性意味着拉康式的欲求是永远不能被满足的。对拉康来说,欲求对应的是象征界"在要求从需要那里分离出来的地方欲求开始成形"。欲求位于要求与需求隔离的位置,即位于要求与需求的裂缝中。因此欲求实际上是要求减去需求之差,它的目标不可能在需要与要求的任何_方那里得到实现。欲求最终都不能被满足,而是一直处于否定、缺失的状态之中过渡到后大学时代,影片开始进入象征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