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特里的《电影美学与心理学》则是对经典传统理论的一个综合性重述并形成自己的体系。他运用心理学原理来研究电影,但有别于明斯特伯格和爱因汉姆对感知方式的关注,而是注重研究电影经验,即"将电影从它既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抽取出来,侧重研究影片在观众意识中造成的联系",1:3:1米特里的这一对研究对象的描述已非常接近当代电影中的认知主义。以麦茨为代表的第一波符号学派则探讨用索绪尔语言方法来阐述电影意义的可能性,他们严格以对象为中心,揭示电影表达方式下的客观结构,但缺少对自发形成这种理解力的心理过程的探讨。而当后来他们开始寻求这方面的心理解释的时候转向了精神分析学,并没有注意到相关领域的认知革命。 电影学中明确提出认知主义的是波德维尔,他在《剧情片中的叙事》一书中详细论述了电影叙事与认知科学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标志着认知主义与电影的结合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一、当代电影认知主义研究 电影认知主义取向的共同点都是基于观众对电影的反应,然而就研究对象侧重的不同,目前二者的交叉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其_着重于影片内容、美学方面的研究;其二重点探讨观众如何感知、理解电影,即电影经验的研究;其三是在认知视角下综合电影学、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重新对电影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 1.电影与认知主义 对电影美学方面进行认知研究的代表是大卫波德维尔。他将观众看做积极的信息寻求者,在此基础上研究电影意义的建构过程,探讨结构和风格如何在电影叙事中发挥作用。注重观众的主体地位是其认知主义研究的出发点,而据此提出的中等层面理论、风格研究、电影诗学等主张,则主要是服务于电影本身,即影片制作中的一系列常规使得电影成为电影的过程。波德维尔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如在践行其中等层面理论时著名的"凝视"研究,对场面调度、画框、焦点、色彩控制、剪辑、音响等的风格研究,以及艺术作品如何构建起来以便达到某种效果和作用的诗学研究等。 另一些研究者则从更为实证的角度对电影的结构特点进行研究,如影片中的运动、拍摄角度、光与色彩分布等。詹姆斯o卡廷(JamesCutting)及其团队通过对不同类型影片的亮度和运动分布进行分析后得出,美国黑色电影的银幕中心并不比同时代其他类型的电影更为黑暗,而是银幕中心的周围更暗。此外,卡廷还从历史角度对电影结构特点的发展变化做了研究。他对好莱坞1930-1950年间150部影片中运动的视觉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所有类型影片中帧与帧之间的视觉变化一直在增长,画面里有越来越快的运动,其中尤以动作片和冒险片增长最多,而剧情片稍少。 以上关于电影内容、美学的认知研究,继承了经典理论时期明斯特伯格和爱因汉姆的传统,不过在研究范围及方法上均有实质性的突破。其领域由影片本身的探讨扩展到包括对电影发展历史变迁的研究,而在方法上则更注重科学实证,并结合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技术使电影本体的研究进入个新的时期。 2.电影经验的研究 电影经验是指观众通过电影这种特殊媒介所获得的特定信息及情感体验,是电影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认知主义取向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电影学认知研究中,电影经验既是其他研究的基础,发展也最为迅速,已取得颇为丰富的成果。电影的主要目的之一就在于与观众产生互动,观众观影依赖视觉、听觉、注意、回忆、期待、情感、判断等诸多过程,同时还受所属群体"集体潜意识"式的影响。电影不是单纯地输出信息或符号,而是由观众主动参与建构的一种经验,这种经验由电影、人、社会文化共同塑造,因此是全面理解电影的最佳切入点。 波德维尔在对当今电影学认知主义研究进行总结时提出,电影经验的形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人所能意识到的信息处理过程,如观影的环境和时间、观影过程中的情感反应,或在观影后主动寻找情节发展的目的和主题等;第二个层次是个人所无法觉察到的生物性因素,如观影时的生理反应、脑部神经活动等;第三个层次是超出个人层面的集体模式,这种群体的、文化的、社会的因素所形成的集体经验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电影的认知与理解。其中,前两个层面通常具有共时性且相互作用,因此也可将电影经验分为个人层面的认知一神经过程和超个人层面的社会文化影响两个主要方面。 电影经验个人层面的研究是目前电影与各学科交叉结合的中心领域,其研究方法存在两种趋势。以诺埃尔卡罗尔(NoelCarroll)为代表的理论家偏重用哲学分析来论述电影与观众的特殊关系,而另一些研究者则结合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采用更为经验性的实证方法。如在探讨电影如何引起观众情绪的研究中,哲学家们经过严谨的论证分析,认为情绪是由于观众对叙事和角色的卷入而引起的,即观众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对片中角色的关心成为其情绪反应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观众的情绪反应植根于对片中角色所处情境的评估并与角色的意愿、期待等高度相关。在"电影、情绪和类型"一文中卡罗尔认为,"叙事电影的关注焦点是预先设定的,这些焦点同观众对所喜爱角色的预先态度一起,引起了观众的情感情绪体验"。实验派则对这一结论或者说这种结论得出的方式抱怀疑态度,而他们更乐于采用实证研究所得的结果。格雷格o史密斯(GregMSmith)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个与卡罗尔完全不同的情绪诱发理论,认为电影所提供的情绪线索是观众情绪反应的来源,而非预先由叙事及角色来决定。需要说明的是,结论的不同并不代表哲学分析与实证研究有根本上的分歧,二者均是从认知主义视角出发,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