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视角出现在电影理论研究中,因其研究对象的客观性、方法的综合性及领域的包容性,目前已渗透在电影研究的各个方面,同时随着心理学、哲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认知主义也正以曰新月异的姿态为电影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首先,在研究对象上,目前的认知研究多集中在影片内容、美学及心理意识内容的分析中,对社会文化方面的探讨还较为初步,如之前提到的关于电影经验塑造的超个人层面和电影与社会关系方面的问题等,这方面成果目前还多存在于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中,未来可尝试以这些相关学科的实证结果为基础,对此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对电影与社会文化关系的把握,不仅能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依据,而且能以新的视角对当前大众文化进行分析,从而为新媒体、文化传播、电影市场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问题提供新的探索途径。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随着脑成像技术的不断成熟,认知神经科学与电影的结合有着广阔前景。除前述可通过观众脑神经活动评价商业电影吸引力之外,还可研究观众对不同视、听、运动、视角、剪辑效果的脑部区域活动的变化,为电影美学研究提供依据,从而指导创作实践。此外,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使人们了解电影与观众产生互动的生理基础,这将使诸如情绪情感、移情、心理潜意识等独具魅力的艺术现象的探讨得到实质性的飞跃。同时这些成果内容本身即可应用于电影创作,更使电影在内容及类型上获得极大突破。 此外,除积极开展电影本领域的认知研究外,我们也需要对电影及电影之外的研究成果进行_次系统的整理。一方面,认知主义起源于心理学,后发展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其研究成果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分布在各个学科,其中有很多与电影关系极其密切,但并未以电影视角得以借鉴和阐释。能否较好地利用这些前人成果,将是我们顺利开展电影认知研究的关键。另一方面,电影认知研究最初是以方法论视角出现在电影领域,近几十年虽然发展迅速,但成果多停留在具体的问题,较为分散,而关于其本身的研究体系目前还未有共识。随着此方向研究的日益成熟,我们迫切需要探讨较为完整的理论或研究体系建立的可能性,而对相关成果的分类以及系统、深入地整理与思考就成为必要前提。 认知主义电影研究对中国电影发展也有着深远意义。李少白先生早在90年代就在《做点电影思维学的研究》中强调了电影思维研究的重要性:"对于电影思维现象的研究,应提到日程上来。……它可以帮助整个电影学科体系的建立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而且也会帮助电影实践的丰富和发展。"如今,在中国电影发展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此方面研究更显重要。首先在理论上,认知主义避免了宏大理论的弊端,一方面拓宽了我国电影研究视角、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也给予中国特色电影研究更多的实证支持与坚实基础。第二在实践上,在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大背景下,电影经验研究对影片创作、推广宣发、电影市场发展等方面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有益于电影产业健康繁荣发展。第三,此领域研究将极大促进我国电影 与文化的世界传播。它使电影理论脱离了西方话语体系的束缚,并以实证基础根植在本民族文化土壤中,为民族理论的发展与崛起提供重要支撑。同时,因其方法的客观性,研究成果在具民族性的同时又有世界普适性,是中国电影及文化与世界沟通、传播的重要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