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本文聚焦新都市电影的伦理叙事,对新世纪以来多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影片如《苹果》《白日焰火》《洗澡》《全民目击》《扫毒》等进行阐释,认为新都市电影夫妇之伦的叙事是以解构的方式呈现的,而父子、长幼的伦理叙事却在困惑中呈现皈依的倾向。前者的解构姿态和后者的重建意绪,以相反相成、遥相呼应的两个维度构成了新都市电影的伦理叙事的基本走向。 【论文关键词】新都市电影伦理叙事解构重构 新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都市电影以其捕捉都市人群情感震颤的敏锐性,体现人的生存状况及人与人复杂纠葛的当下性,反映新的文化思潮的超前性,超越了其原有的内涵,涵盖了更多导演的作品,获得了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 在这里,笔者试图从夫妇之伦、父子与长幼之伦这两个维度,对新都市电影的伦理叙事进行考察。因为,追根究底,传统文化是建立在"人伦"的基础之上的,而"人伦"的核心中的"五伦"之"夫妇""父子""长幼"都属于家庭伦理关系的范畴,其他所谓的"君臣""朋友"等"两伦",是对"父子""长幼"等家庭伦理的摹写。如果能深入考察"夫妇""父子""兄弟长幼"在新都市电影中的呈现方式与特征,也就意味着对新都市电影伦理叙事的核心问题做了探究。当然,如对此论题进行全面论证,需要细致的量化研究。笔者在这里姑且通过个案枚举的方式,来做一管窥,对新都市电影的某些基本特征进行勾勒式的描述。 一、夫妇之伦的解构:网络时代的乱码 在传统的人伦关系中,夫妻关系历来是关注的焦点。 在古典主义时期,艺术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模仿自然、崇尚理性、严守规范,因而在文学艺术的伦理叙事上也遵循经典模式,那就是夫为妻纲,敬夫如宾,侍夫如君。 及至现代主义时期,艺术标举反叛古典主义的旗帜,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撼动理性,冲破规范,表现了夫妻之间交流的阻隔、心灵的疏离等。伯格曼的许多作品,就是经典的现代主义作品,在那里,夫与妇,各成1座孤岛,爱也爱不成,恨也恨不成。在,由于强大的封建传统和独特的工业化进程,不管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现代艺术的开端时期,还是其后的发展和鼎盛时期,似未曾出现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品。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在以计算机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浪潮中,适时抓住了革命性的时机,踏入了时代发展的行列。这一历史性转折,在我国的新都市电影的夫妇之伦的叙事中得以体现。细读我国新都市电影,我们会发现某种后现代主义的情绪在蔓延。 在新都市电影中,夫妇之间和谐的形式被解构,情感的深度被削平。近年来,银幕上出现了一批如《我是女王》《逗比时代之混婚》《欲爱》《万物生长》《大宅男》《床上关系》之类的影片,在这些影片中,物质与功利取代情感,成为婚姻的必需品,第三者插足是婚姻的常态,表现了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婚姻中的男女似乎来不及思考,就被各种无厘头的外力牵引着做着无序运动。比如,伊能静导演的《我是女王》中张毅和马璃莎,二者的婚姻始于一场近乎葬礼的婚礼,在仇恨、对抗、冷漠、各怀二心的情形下延续,又在没有提供充足心理依据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和好。再如,张元的网络微电影《床上关系》,夫妻俩仅为一只小小避孕套的失踪,上演疯狂吵架,大闹离婚的荒诞剧……这些都显示了网络时代夫妻情感的平面化和无序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