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单亲家庭,《全民目击》中父辈与子辈的关系会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从表面上看,《全民目击》讲的是富豪林泰代女受过的故事。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解读,会发现这是一个为父复仇的故事。在影片中,尽管没有着墨于林泰的罪行,却无处不暗示他有罪。而他的独女林萌萌,被无数次地描绘为一个美丽、纯真、善良、有爱心、富有艺术气质的年轻人。这样1个孩子,怎么可能成为杀人真凶?影片给了她充足的理由:首先,父亲的未婚妻杨丹是个水性杨花的歌星,淫荡跋扈,几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给父亲林泰戴上了绿帽子;其次,父亲面对这样的侮辱,并不准备采取息事宁人的宽容态度,他最真实的愿望是将这个背叛了他的女人"撞成肉泥,撞上一百次都不多"庭审的现场通过林泰的表情和言辞,告诉观众他内心的真实,只是以林泰之狡猾,他在伺机而动,借刀杀人,而林萌萌却早早洞悉了父亲的愤怒和复仇的愿望;第三,杨丹与林泰的特殊关系--未婚妻,这也就意味着在公众视野中,他们有着夫妻之名,所以,杨丹有给林泰戴绿帽子的能力,而在司法程序中,他们不是夫妻,当这样一个事关男人尊严的重大问题被传媒的力量无限制地扩大的时刻,林泰又无力将惩戒的权力交给法律,于是,唯有旧时江湖的手段,才能让林泰重获男人尊严。林萌萌就是一位"代父出征"的"复仇女神"。 如果说女儿林萌萌的复仇虽则不容于法,却情有可原的话,《万箭穿心》中的儿子马小宝则有些难容于情。我们看到一个美丽泼辣的汉口女子痛苦的人生历程。丈夫的自杀、生存的艰辛都不足以击垮她,真正让她"万箭穿心"的是儿子马小宝成年之后的为父复仇的一系列言行。在儿子看来,父亲的出轨可以谅解,而母亲的捉奸与告发罪不可赦,他无视母亲十多年来赎罪般的辛劳,-意孤行,向年老体弱的母亲射出复仇之箭。 从这些影片中,我们看到,从"五四"的新文化运动的"弑父"到新世纪的某种强烈的"恋父"意绪,的主流都市文化,历经世纪沧桑之后,在后现代的狂飙中,踏上艰难、无悔而迫不及待的回归之路。 在传统人伦关系中,"长幼"是对"父子"的摹写,因此,会有"长兄如父"的说法。我们会发现,在新都市电影中"兄弟"之伦的叙事,呈现与"父子"之伦基本相似的走向。 在内地的新都市电影中,表现兄弟情义的作品并不突出,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港片中的"兄弟情"。比如,陈木胜导演的系列作品中都有"兄弟情义"的踪影,如《新警察故事》中的荣与锋、《男儿本色》中的景灏和景达都是"兄友弟恭"的典范,而2014年的新作《扫毒》中关于"兄弟"的伦理叙事更是构成了影片的内核。 《扫毒》中大哥马昊天、二哥张子伟、三弟苏建秋是扫毒警察,情胜手足。纵观全片,"兄友"这一维度是一以贯之的,三弟苏建秋一直是哥哥们保护的对象。在他们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苏建秋是他们舍命相救的目标。第一次,在面对八面佛的生死抉择中,马昊天忍痛舍弃张子伟救下了苏建秋;第二次,三兄弟与八面佛正面交战,在张子伟及马昊天的掩护下,唯一存活下来的是苏建秋。"兄友"才促使"弟恭""弟恭"又加深了"兄友"使得"兄弟""长幼"的秩序得以重建并巩固。 另外,苏建秋之所以能活下来,除了"兄友"叙事维度需要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三兄弟中,除了苏建秋有妻儿之外,其他两位都没有家室。而他们如此全力扫毒,除了建功立业的梦想之外,最主要的动因是为了让卧底苏建秋重获警员身份,与妻儿团聚,共享天伦。更有意味的是,他们全力保护的苏建秋恰恰是他们首次扫毒行动失败的罪魁祸首。于是,故事的逻辑就十分清晰了,大哥、二哥出生入死,都围绕三弟苏建秋而展开,因为他是"兄友弟恭"伦理叙事的关键点,也是亲情人伦的象征符号,而生死、法理都无法阻拦对亲情人伦复归的热望。 而《扫毒》导演陈木胜的拍片目的之一,就是以继承香港电影中的兄弟情谊之传统的方式,向父兄辈的吴宇森的《英雄本色》《纵横四海》《喋血双雄》等影片致敬,这本身就是具有"兄友弟恭"意味的行为。 至此,我们或许可以下这样的结论:新都市电影在对夫妇之伦呈现后现代叙述之时,却无意于对父子、长幼之伦进行解构,反而透露出某种复归的意绪。或许,父子、长幼这类源于血亲的人伦关系,比之于夫妇之伦,有着更为恒久、强大的根基,在经历了"弑父""弑兄"的惨烈之后,复归的脚步不可阻挡;或许,在"大陆以改革开放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进程及其不断深化,与此同时不能忽略的则是国际冷战思维的纠缠及其难以为继,由美国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和国际霸主行径的彰显对其自身形象的损毁"(2)的潮流裹挟中,新都市电影在伦理叙事维度的反思力量被削弱。 然而,笔者更愿意相信,这是当代电影在打造"制造"的故事。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预言的那样"二十一世纪是人的世纪"。传统伦理道德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它以圆融、睿智、阔大与宽和的姿态,不屈不挠地渗进了包括新都市电影在内的当代电影之血脉中。 在新都市电影中,夫妇伦理叙事的解构姿态和父子、长幼伦理叙事的重建意绪,成为相反相成两个维度。这样两个相异的维度,使当下新都市电影更显醇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