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跨媒体叙事并非媒体平台的简单相加,也不同于商业营销手段,而是媒介融合的文化转型:不同媒体各擅胜场,互为驰援;消费者自由流动,无远弗届。跨媒体叙事的洞见在于对盗猎、游牧、故事世界等理论的构建。盗猎强调对媒介产品中的现有材料加以挪用,制造出新的意义。游牧强调消费者在媒介世界中的居无定所、自由迁徙。面对粉丝的抵抗与散漫,故事世界是跨媒体叙事的隐秘的收编方式:通过使命召唤将粉丝纳入预定的运行轨道。故事世界不断扩展,召唤粉丝成为学士或骑士。学士将试图掌握故事世界的全部隐秘,骑士将受命游历故事世界以获得独特体验。粉丝自有粉丝的盗猎计,媒介自有媒介的召唤术,这正是跨媒体叙事的一体两面。 【论文关键词】跨媒体叙事媒介融合故事世界盗猎召唤 "跨媒体叙事"(TransmediaStorytelling)这一概念,早在2003年由时任麻省理工比较媒体研究项目主任的亨利詹金斯(HenryJenkins)正式提出[1]。《文本盗猎者:电视迷与参与式文化》(1992)-书可视作詹金斯对跨媒体叙事的早期探索,而《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2006)一书的出版则标志着跨媒体叙事理论框架的初步形成。加上詹金斯对个人博客(henryjenkins.org)的苦心经营,跨媒体叙事的研究旨趣与核心问题逐渐明晰。十余年间,跨媒体叙事历经学界热议,深受业界追捧,终于在诸多相似概念的围追堵截中脱颖而出,一骑绝尘,风头一时无两。由加州大学洛杉肌分校与南加州大学相关院系联合举办的"跨媒介与好莱坞研讨会"自2010年创办以来至今已逾五届。作为整合业界学界资源、追踪前沿的高端平台,该会议标志着跨媒体叙事研究终于站稳脚跟、霸业初成。 一、语词争霸 跨媒体叙事这一概念,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相似概念的激烈竞争中逐步扩张、后来居上,是因为作为跨媒体叙事教主的詹金斯不仅给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业界描绘了一番美好的愿景。跨媒体叙事并非倚仗概念名词的标新立异,而是旨在接续前辈先贤的理论脉络,在互联网时代加以理论拓展。这也正是詹金斯开山立派的根基所在。 "跨媒体叙事"亦可翻译为"跨媒介叙事"、"跨媒体讲故事"等,这里的"叙事"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叙事学。台湾在线博客"米克斯媒体研究情报"郭哲玮则将其翻译为"串媒体(。单从字面上来理解跨媒体叙事,固然不觉新鲜。太阳之下,本无新事,詹金斯也老老实实地承认利用多个媒体来传播信息的做法古已有之。在中世纪,老百姓大多大字不识,宗教典籍只供少数特权阶级阅读,于是宗教便使出浑身解数来传播教义,教堂的彩绘玻璃窗、雕塑、墙壁、祭坛等等均为传播手段。 如果仅仅将跨媒体叙事理解为多个媒体功能的简单相加,或者理解为相同信息在不同平台之间的简单复制,那么显然是低估了该理论的潜在实力与创新之处。詹金斯给出如下定义:故事系统性地散布于多个平台,各个平台以各自擅长的方式做出独特的贡献。每个媒体平台各有其优势所在,例如,漫画提供背景故事设定,游戏允许玩家独立探索未知世界,电视剧则陈述故事、展开情节[4]。其次,跨媒体叙事强调系统性与协同性,彼此呼应,相互驰援,而多个媒体的叙事则是单打独斗,甚至是误打误撞的。詹金斯认为"黑客帝国"系列(包括漫画、电影、游戏等)即为跨媒体叙事的绝佳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