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单一盒子空间的设计教学研究,探索尺度、材料、色彩、光影、虚实等元素对建筑空间设计的不同影响,并以此为理性分析框架,提高学生对空间感知的敏锐性和空间设计的综合能力。 【论文关键词】单一空间、知觉、观察、设计教学 一、教学目标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城市和建筑的空前繁荣。然而,资本市场的介入也让一些建筑创作单向迎合市场,其形式逐渐脱离本体的发展规律,追随着市场飘忽的脚步,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相应地,建筑设计教育的导向也发生偏移,以表面化的、夸张的外部形式效果作为主要的设计判定标准,难以培养学生基于个人体验基础上的设计理念的形成。针对形式无意义、偶然、随意、浮夸、表面化等问题,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已开展建筑专业的教学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空间--这一现代建筑的核心得到了本该有的关注。 目前来看,建筑界对空间概念的历史沿革、理论阐述已较为完备,但从理论到教学、再到工程实践,中间环节依然存在空白。这表现在不少建筑师和学生仍然不能用空间的视角观察和思考建筑。本次单一空间的模型训练,正是针对这一问题的一系列空间教学探索。 单一空间作为建筑和城市复杂空间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学生系统空间观念建构的基础。教学训练的目的,正是希望通过理性分解、分析这一简单空间的影响因素,让学生逐步建立起稳定的观察和设计建筑的空间思维,提高学生对于空间知觉的敏锐度。 二、研究手段 如何培养学生对于空间敏锐的知觉力,是建筑设计教育的重要环节。对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图纸、模型及建筑实体的关系。作为工具性的图纸表达,得益于近代几何学的发展,将建筑以投影的方式分成二维的平面、立面、剖面,设计者借助图纸形成建筑实体的三维印象。这种三维实体的二维分解,并不能对建筑空间进行全部真实的再现。例如,人们对建筑的日常体验是连续时间造成的印象流的叠加,反映着内外之间、内部空间之间、外部造型之间的复杂关联。简单的各方位立面是很难契合这种体验的,即使日常釆用的两点透视,反映的也是固定视点的单一效果。更重要的是,这种图纸表达方式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建筑理念,单纯的立面美丑、单一视点透视的夸张构图替代建筑空间成为设计的主要内容,图纸的设计与表达反客为主,取代建筑实体成为学生设计的终极目标,而物质的建筑主体在设计过程中却消失了。 从目前来看,以模型作为教学过程的操作手段最接近人们对于空间真实的感知。近年来,设计教学中已经越来越多地釆用大比例模型,很好地弥补了图纸二维表现的不足,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空间感知能力。 本次设计研究过程,主要釆用现场草模型讲解、讨论课、学生PPT汇报(可以将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表达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次成果汇报,教师会先让周围同学表达对该设计的建议,指出其中的问题。过程中,笔者发现,多数人的意见往往又是一致的。由此,让同学们同时体验了作为业主和设计师的双重角色,为以后应对真正的业主打下了基础。 当然,仅仅对于模型的操作仍然不能达到最终空间感知力的训练目的。现实的模型操作过程中有时会呈现出较大的偶然性,很多同学在没有深刻理解问题和训练目标的情况下也能做出看似不错的效果。如何避免这种偶然性呢?这就需要学生们将空间进行观察、分析、描述,通过观察、分析实体模型,将自己对于空间的感知转化成一系列的分析图纸,釆用素描、平立剖面和分析图等手段将自己对于空间的理念外显,才能避免偶然出现的空间效果,固化观察和体验空间的思维。如果没有不断反复地观察、描述和调整,就降低了模型操作的效果。本次空间操作,鼓励设计者用素描、草图等各种媒介形式对自己的模型做出必要的分析和注解,借以强化主体的空间设计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