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目标:了解材料、色彩对于空间氛围营造的巨大影响,并同时了解色彩对于建筑材料的依附性。 教学内容:第一步,教师授课,讲解材料对于现代建筑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并结合具体厂家生产材料(有具体的厂家品牌)建筑实例向学生讲述面砖、金属、砖、木材,混凝土等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形成学生的直观印象。第二步,要求学生通过建筑杂志上的材料广告、国外杂志实例介绍上的材料网址等渠道,查找材料价位、性能、尺寸等相关信息,以此作为盒子空间的主要材料。第三步,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材料拼贴在空间的界面上,并通过PPT内容予以讲解。 阶段小结:因计算机渲染和模型手段在材料直观展示效果上的缺陷,本阶段成果更多需要借助语言的描述来完成。 5.综合阶段 阶段目标: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前面的学习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空间设计。 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模型、PPT和计算机渲染等方式完成一个8米x8米x4米的自由学习环境的设计。要求学生首先自我设定读书环境的氛围。然后通过开口位置、大小、色彩、材料、光影等手段予以表达。 阶段小结:综合阶段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有些难,虽然设定了一个熟悉的功能类型,但在空间的氛围表达上,还是有非常多的同学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比如,有同学想要塑造安静空间,虽然开口位置和尺寸比较恰当,但材料的选择却与之冲突。这都需要在下一步的空间练习中加大知觉敏锐度的训练比重。 6.教学研究小结 本次课程训练内容和方式的改变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次较为大胆的尝试。由于教师的教育背景不同,在建筑理解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主导教师就作业的训练目的、方法、细节与其他教师提前沟通。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多停留在具象审美的水平上,抽象空间的感知敏锐度是一个新的挑战,需要较长的训练期才能逐渐提高,教师要做好准备。但经过6到8周的设计和模型制作过程,基本上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普遍从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都有了不错的收获,为以后更加复杂的空间训练奠定了基础。 结语 建筑的真实空间情境只能建立在主体的想象之上,是很难通过语言和图像进行传递的一种综合感受。一套有效的空间教学计划建立在从教师的综合体验到拆分训练。到学生建立综合体验,再如此循环的基础上。空间问题必须被拆解成一系列相互关联、不断深化的可操作模式,才能让学生从片段开始,不断建构起关于空间图式的完整印象。最后的效果还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意义的能力有关,并不取决于主体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多少。因此,只有首先接受学生以往的空间认知结构,并通过同化和顺应使主体空间意识不断积累,才能达到实践所需的空间设计能力。 单一空间的训练是一系列空间训练的开始,其最终指向仍然是现实的建筑空间实践。现实空间操作中所面临的更复杂、更苛刻的限制与条件都应该成为空间教学不断研究的问题。无论是经济、文化、技术还是审美,无论是宏观架构还是微观问题,都应该被尽可能地拆解,然后按照一定逻辑进行排列,直至最后空间意识的完全建立,这无疑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因为即使对于单一空间来讲,本次训练仍然没有将结构技术、功能、经济、空间形状等众多对于空间知觉有影响的问题考虑在内。这之后,单一空间要以什么样的秩序构成更复杂的空间序列,仍需要空间教学的不断延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