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方法论及价值向度(上篇)

时间:2015-12-02 10:17 点击: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民间美术研究的方法论和学术价值向度问题,从现存相关成果归类着手,分析了研究者知识结构新需求与方法论的关系。民间美术研究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化的过程,研究方法论和价值取向的进步,必须主要运用扎实可信的参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民间美术研究的方法论和学术价值向度问题,从现存相关成果归类着手,分析了研究者知识结构新需求与方法论的关系。民间美术研究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化的过程,研究方法论和价值取向的进步,必须主要运用扎实可信的参与式田野考察法获取资料,以客观资料学作为方法论主体,并正视基础民间资料的重要价值,最终完成对资料文本的深描和解读。
  【论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方法论、价值尺度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提出,"民间美术"作为一个品类被纳入各级保护系统之中,研究者们开始以多种视角关注探讨民间美术。不可否认,囿于各种复杂原因,民间美术研究成果事实上存在着诸多缺憾:图片资料多,文字记录少;粗放介绍多,细腻阐释少;感性罗列多,理性探究少。因此,即便在成果汗牛充栋之际,同样需要追问,今天被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名的各类民间美术研究,有没有建立系统的方法论和正确的学术价值向度?
  一、民间美术研究模式回顾
  20世纪8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民间美术系,民间美术作为学科定义被学界沿用数年。后系科调整,民间美术系撤销,但是"民间美术"这个名词仍得以保留,改建为民间美术研究所,到21世纪初,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⑴20世纪90年代,由于受日本柳宗悦先生论著的影响,"民艺"一词逐渐在学界流行[2],随后,张道一先生又率先提出了用"民艺"一词代替原来的民间美术[3]。实际上,即便"非物质文化遗产"命题在国内学界已约定俗成,"民间美术"也并未消失,而是在名录系统中被归为"工艺美术类"。[4]现有国内相关研究大致分以下几类:
  其一,宏观超经验整合的概论和历史研究。这类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中央美术学院杨先让先生组织一批学者完成了几部具有影响的成果:如左汉中的《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杨学芹和安琪的《民间美术概论》、杨先让和杨阳的《黄河: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田野考察报告》等。其后,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补充和完善,如吕品田的《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杭间的《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潘鲁生的《民艺学论纲》等。此类研究中,还包括一些重要的历史研究和整体资料收集成果,如王朝闻主编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王伯敏的《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王树村的《中国民间美术史》等。以上这些代表性成果的主要意义是建立和完善了民间美术作为一个新学科的独立性,在积累相当数量个案资料的基础之上,做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总结或概括,揭示了民间美术作为整体文化现象的规律性。遗憾的是,近年多如牛毛、内容雷同的普及性教材泛滥,除了给那些东挪西抄的"学者"们添加一些职称升迁资本外,实实在在属于资源浪费。
  其二,分项目品类的研究,也就是针对民间美术中特定一种作为专门研究课题。这类研究出现相对较晚,可以被看作上述宏观研究的分流深入。有一些重要成果不能不提,如王连海的《中国民间玩具简史》《中国玩具艺术史》、邱耿钰的《中国现代民间陶瓷研究》、魏力群的《中国皮影艺术史》、王树村的《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史话》《中国民间纸马艺术史话》《中国民间门神艺术史话》、冯骥才主编的《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等。这些作者更多地倾向于对获取所见所闻一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重点探讨民间美术大框架内某个分支项目的历史、功能、原理、视觉意义、人文传承等具体问题。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