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过程 1.8x8x4基础空间认知阶段 阶段目标:以周围熟悉的某建筑单一空间为观察对象,作为未来空间设计的主要依托,不断比对图纸空间、模型空间和实际空间,了解空间尺度的变化对建筑的影响。 教学内容:首先要求测量自己所在教室和桌椅的具体尺寸,将其作为未来空间设计的原型。经过测量,将教室抽象化(去掉梁、灯等因素的影响)为长宽高各为8米、8米和4米的单一盒子。通过家具的测量,将建筑尺度和人体工程学尺度有效地衔接。接下来,要求制作1:100、1:200和1:500的草模型,由此让学生理解,针对某一个具体的现实空间,不同的比例大小只是再现的方式,真正的现实空间是不变的。最后,制作8米x8米x8米、8米x8米x8米、8米x8米x16米的草模型,了解建筑尺度变化对空间感受的影响。 阶段小结:由于教室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环境,很容易使学生建立基础的空间认识。 2.空间界面解体与重组 点、线、面、体的组合变化是构成现当代建筑的抽象语言形式和审美特征的主要元素。风格派(DeStijl)通过将作为体积存在的盒子进行元素的拆解、组合,创造了比古典建筑更加丰富的空间可能。通过拆解,古典建筑单一体积表现变成墙面、地面、顶棚、柱子和屋架元素的组合,空间属性也从内向性演变成为符合时代特征的开放性,激发了无限的空间可能性。 阶段目标:将作为盒子的教室抽离出来(训练中教室只是一个假借物,是只具备长宽高基本尺寸的非功能性的抽象体)。将盒子进行线、面的拆解转化,观察空间在开敞和封闭之间,以及空间限定方面的不同变化,感受即使是一个简单的盒子,也具有深刻的设计可能性,引导学生促成设计的丰富性,抵制形式粗暴堆积的市场设计方式。 教学内容:第一步,通过教师理论授课,讲解从古典建筑到现代建筑,尤其是风格派以来建筑从体积表达到要素表达的转变,分析施罗德住宅(SchroderHouse)和巴塞罗那德国馆(theBarcelonaPavilion)等经典建筑的构成关系,建立较为宏观的理论框架。第二步,要求学生将盒子拆解成六个面,尝试进行面与面之间的不同组合,分析描述不同组合关系产生的空间效果,要求每位同学完成五个可能的方式。第三步,要求学生将其中的一至两个面进行线的拆解,观察面变成线的组合之后空间丰富度的变化。 阶段小结:学生容易将这些拆解变成一种构成的游戏,而忽略空间才是训练的真正本意,需要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的空间注意力,并通过PPT和图纸表达方式予以强化。 3.开口与光影设计阶段 阶段目标:通过空间开口形式、位置和大小的不同,观察空间从封闭到开敞的变化,观察不同开口形成空间照度、均匀度以及空间氛围的不同。 教学内容:第一步,教师理论授课,讲解界面开口变化带来的室内物理光环境的改变,结合安藤忠雄、西扎、柯布西耶等建筑师对于光的运用的典型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光线设计对于空间不同艺术氛围的影响。第二步,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在草模型上进行开口试验,并结合计算机渲染图和PPT讲述个人对于空间的感受,其他同学对此进行点评,教师予以总结。 阶段小结:学生对于界面上的开口操作较容易,但往往忽视空间在不同光线下的效果变化,偶然性较大,存在随意解释的情况,需要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的空间注意力。 4.材料、色彩设计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