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片头LOGO创意 电影最前面展示LOGO的片段制作人员进行了大胆改编,以前那个在月牙上静静钓鱼的男孩不见了,出现的是一个头戴斗笠、身穿唐装、手握少林棍的武术高手,衬托以中国水墨丹青绘制的背景,其利用中国武侠片常见的“燕子三抄水”这一经典轻功在水面上轻盈掠过,快速跃上建筑物的翘角,然后坐在月牙上开始垂钓。电影的一开始就展示了浓郁的中国的元素,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三)“熊猫的爸爸是鸭子”创意 中国人坚信“龙生龙,凤生凤”,熊猫的爸爸也一定是熊猫才对,但是在电影里鸭子却成了熊猫的爸爸?把这两个根本不可能的元素组合成父子,却造成了一个带来无数惊喜的戏剧效果。按照“龙生龙,凤生凤”的观点,一生钟爱且只会做面条的鸭子,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生出一个立志成为武林大侠的熊猫。所以在影片结尾处熊猫向鸭子爸爸询问他的身世时,鸭子爸爸选择了刻意回避了问题,却将其一直保守的制作面条的秘方告诉了熊猫。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鸭子爸爸其实做了肯定的回答,要不怎么会将独家秘方传给你?当然设置这个情节的用意不在血缘,而是为了敲醒迷茫中的熊猫,让其明白成功的关键是要相信自己。 (四)“五大高手”的创意 电影中出现的五大高手——老虎、猴子、螳螂、鹤以及蛇的形象,不仅是熊猫的师兄师姐,更是象征了中国传统武术中包含的虎拳、猴拳、螳螂拳、鹤拳及蛇拳,成功高度概括了内涵抽象外延繁复的“中国功夫”并将其实现了具象化,让人印象深刻。这个创意的优势就是一开始就为影片呈现了一个戏剧性的矛盾,真正的“神龙武士”不在五大高手之中,而是一只只想着看热闹却不小心掉进比赛现场的肥胖熊猫,结果就是熊猫和浣熊为师父的五大高手之间形成了喜剧的冲突效果。尤其是“五大高手”代表的中国五种拳术,在潜移默化中被观众所接受,不是利用说教,而是通过娱乐。 三、《功夫熊猫》对传播中国文化的启示 中国味十足的《功夫熊猫》为什么不是中国制造?是一个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思考的问题。据有关媒体报道,导演马克·奥斯本对中国文化进行了长达30年的研究,约翰·史蒂芬森说他们为准备《功夫熊猫》花了15年的时间。我们知道,好莱坞利用中国元素制作电影时间已经很长了,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功夫熊猫》诞生在美国的好莱坞绝不是偶然!甚至我们可以把《功夫熊猫》的热播当成是中国传统文化向国际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该电影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提供了极佳的研究材料,同时对于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战略具有借鉴意义。 (一)文化自觉 费孝通先生是首先提出“文化自觉”的,其意思大概是“在一定文化中成长生活的人对自己身处的文化具备‘自知之明’,知道它的历史,发展经历,具有的特色以及发展方向,没有‘文化回归’的含义。其提倡不‘复旧’,当然也不赞成‘全盘西化’。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首先要求具备“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历史以及传统要有充分的认识,文化能够不断传承和传播基础就在于此。中华文明是现存最古老的文明,曾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的文明发展和进步。因此,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人,要对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和骄傲,要对自己的文化足够了解,才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二)文化更新
全球化的浪潮造成了文化资源的不断全球化,伴随文化全球化世界各国人民和民族不得不面临“文化更新”的现实问题。文化含义为“每一个独立的民族文化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除自身需要不断自我调节外,还必须接受外来文化作为补充和丰富,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自身保持活力,同时需要将本民族文化进行对外宣传传播从而获得必要的‘生存权’”。因此文化更新要求人们在文化自觉时不要忘记对其他国家或民族文化进行了解、认知,在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中对其他民族文化具有的优秀成分进行借鉴和吸收;此外,在日常文化交流要时刻不忘开展本民族文化对外宣传活动,从而得到其他国家或民族的认知和了解。“功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熊猫”是我们的“国宝”,然而利用这两个中国特有元素完美制作出电影《功夫熊猫》的却是美国人,不仅反映了美国对中国文化的借鉴和了解,也反映了中国文化正在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