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化共生 “文化自觉”和“文化更新”将有利于多元文化在全球背景下的发展。“‘多元文化’也就是那些起始端点不一样的文化。在这里‘多元’反映了‘一’和‘多’具有的辩证统一性。即文化的统一性是其多样性存在的前提,文化的多样性是统一性存在的基础,最终构成了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矛盾统一。”不同国家、民族对待文化共生要注意遵循尊重差别、坚持认同的理念,即费孝通先生倡导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一部励志片《功夫熊猫》展现了美国文化的“娱乐至上”性、“每个人都能够当英雄”思想和“认识自我,发现潜能”的逻辑,同时也宣扬了中国“邪不胜正”的价值观。《功夫熊猫》倡导的主题思想是积极地,对中国元素的大量运用是文化的传播而不是文化侵略。《功夫熊猫》的成功可以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对于如此成功的文化融合和文化创新,我们需要虚心学习,为中华文明可以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结语 在好莱坞电影的选材中,功夫题材已是司空见惯,但对好莱坞电影来说,选取动画片题材则是一个新的亮点,电影成功地将这两种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题材组合在一起,并且将技术实力极强的动画制作、华丽可爱的艺术造型以及强大阵容的配音班底融入其中,使得这一组合具备了巧妙的创意,进而促进了影片的成功。导演约翰·史蒂芬森这样阐述了影片的创意来源:我和奥斯本都有孩子。我们就是单纯地想为我们的孩子创作一部既可以让他们受到教育,又能获得快乐的电影。“成为自己的英雄”就是我们这部影片的中心精神。换句话说,就是让孩子们懂得“人不可貌相”。凡事要多依靠自己,少依赖别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获得成功的,要尽可能地使自己变得优秀。奥斯本也说:“该影片对我和史蒂芬森而言意义非凡,整部影片所传达的主题都是积极、向上、正面、乐观,为大家所乐于接受和认可的,并且通过采用一些搞笑、有趣、场面壮观的动作特技使得整部影片的主题更加充实、丰富。”由此可以看出,影片中所引入的古代的中国、卖面条的鸭子爸爸以及拈花指的运用,都是为了衬托影片的主题而存在的。在感受影片为我们创造快乐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对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作进一步的思考。泱泱中华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及遗产,要不断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调动我们的文化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开发出极具创造力和想象力且切实可行的文化创意,才能促进我们的文化产业不断创新和进步,走在世界的前列。 [参考文献] [1]移星.从《花木兰》《功夫熊猫》看好莱坞眼中的中国文化[J].理论与创作,2009(01). [2]孙立军,殷娜.《功夫熊猫》背后的文化功夫[J].领导之友,2008(05). [3]高瞻,王现忠.对电影《功夫熊猫》东方外衣西方内核的符号学解读[J].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10(02). [4]张巍.《功夫熊猫》的中国文化元素[J].宜宾学院学报,2009(11). [5]陈洁.从《功夫熊猫》看中国形象的构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作者简介]田杨(1981—),女,河北唐山人,硕士,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动画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动画、艺术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