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从受众、传播渠道、内容、传播效果四个维度对网络微电影《这一刻,爱吧》的传播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在年轻的受众群体中,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微电影,能够引起受众共鸣和原本价值体系的情感变化,从而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关键词:微电影特点传播效果 微电影《这一刻,爱吧》2012年4月在网络上推出,不仅在一个月之内突破过亿点击量,更引发了网友对爱情观点话题的热烈探讨。2013年推出《这一刻,爱吧2013》,再次延续了去年高点击率。下面从受众、传播渠道、内容、传播效果这四个维度对网络微电影《这一刻,爱吧》高点击率的原因作出详细分析。 一.受众分析 (一)年龄特点 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价值偏好,微电影的主力消费群是90后的年轻群体。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与年轻群体的消费特征有关。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普遍提高,消费品市场日益充盈,中国开始逐渐步入全民消费时代。而90后群体,深受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现代消费主义文化的特点是符号价值的意义高于使用价值。当微电影中的符号代表浪漫、奇异、欲望、美丽、满足、归属感、科学进步和美好生活时,这些符号的意义几乎代替了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青年群体往往希望借助这些符号,传递其代表的寓意。《这一刻,爱吧》中多次出现可爱多冰淇淋,往往都会为剧情增添更多的浪漫气息和甜蜜的氛围。例如在第二集《爱,一斤多少钱》,女主角可可表情十分沮丧地坐在篮球场旁,这时男主角递上一只可爱多给可可,“想哭就哭吧,又不是仙人掌,不用一直故作坚强。”可可听到男主角的安慰,表情开始有了细微的变化。拿着手里的可爱多,开始和男主角诉说真心话。这里可爱多的作用,是为了安慰难过的女主角,让可爱多化身为甜蜜幸福的使者,安抚一颗受伤的心灵。而90后的青年群体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有极强的好奇心,因而在消费行为上主张个性,厌倦传统。“可爱多”在剧情中被赋予了很多的美好的寓意:甜蜜、浪漫、幸福。很多人表示看完《这一刻,爱吧》,很想去尝一尝可爱多的滋味,而这支代表浓情蜜意的可爱多在年轻情侣之间更受欢迎。 (二)消费时间特点 微时代是传播语境的“碎片化的时代”。碎片化传播语境的出现与网络受众的生活及消费习惯有关。网络受众以年轻人为主,青年受众更倾向于那种迅捷的快餐式文化。而微电影能够在短短几分钟内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这一刻,爱吧》一共有四集,每集时长不超过十分钟,围绕着一个主题演绎着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并且情节发展和下一集剧情有密切联系,环环相扣,让人欲罢不能。 二.传播渠道分析 微电影的传播渠道多样化促使微电影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在视频网站,受众直接通过搜索相关微电影观看。其次社交网络平台这一传播渠道不容忽视。例如微博以其发布信息、传播信息速度快,并且既可以发布图片,也分享视频的优势,成为微电影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如果一位观看完微电影的受众有200万粉丝,那么他分享的微电影链接会在瞬间传播给200万人。另外人际传播也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渠道,多位网友表示是在与朋友聊天中才得知微电影《这一刻,爱吧》,于是上网观看。这也体现了人际传播的“顺应理论”:“通过提高人与人的相似性来减少关于他人的不确定性,从而达到减少交流差异的目的。”[1]我们往往希望在交往中,彼此拥有更多的共同兴趣或是话题,使双方的沟通更加顺利和愉悦。所以当一个好友向你推荐他喜欢的东西时,人们一般都会选择接受并且花时间去了解。 三.内容分析 有学者认为“从传播的角度讲,微电影传播的内容和受传者相似性和相关度越高越能引起共鸣,传播效果也越好。”[2]一位受众看完《这一刻,爱吧》之后感触很深:“可可对男主角的感情就像将要沸腾的水,为了让水不再升温,她选择努力压抑让水冷却。但最后还是勇敢的向喜欢的他表白了。我也有一个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对他的感情也到了即将沸腾的98度,因为怕破坏我们之间的友谊,我选择整理自己的心情,默默地关心陪在他的身边。微电影中‘恋人未满’的感觉也让我感同身受。”校园题材加上年轻人经历过的爱情,相似度和共鸣感双管齐下,保证了微电影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四.最佳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3]
为了证实《这一刻,爱吧》是否达到了最佳传播效果,笔者对五位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分别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认知层面、心理层面、行动层面。认知层面总结了大学生对微电影商品符号的认识,心理层面包括对校园恋爱的态度,行动层面主要考察微电影是否让受众的恋爱行为发生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