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水陆画是我国民间重要的视觉文化遗产。这些图像遗存蕴藏着丰富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价值,涉及历史、民俗、宗教、艺术等诸多领 域。随着西方艺术史中广泛应用的“图像学”研究方法,被国内视觉研究领域所普遍引入、接受,将其合理、有效地应用于水陆画的研究中,不仅对于准确描述作品 绘制内容、精确分析各图像元素之间的关系、深入发掘水陆画中的各种文化价值有其独特的优势,而且有利于还原历史文化思想轨迹,提升民间水陆画的历史地位。 与此同时,这也为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史、艺术史等领域提供了研究要素,帮助我们逐步找到妥善保护的捷径。 【论文关键词】水陆画 水陆法会 图像学 艺术史 文化价值 水陆画是中国古代寺院或私人举行水陆法会时悬挂的宗教画。由于其图像涉及佛、道、儒三教的诸佛菩萨、各方神道、世俗人物等,有学者认为水陆画 内容是儒、释、道三教题材。也有学者比对文献、图像后认为,水陆画仅为佛教题材,所绘神祗均与《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中所提神祗一一对应。 从艺术表现上看,水陆画绘制笔法通常粗犷且生动,具有民间绘画艺术的显著特点,应将其作为民间美术类型的重要代表加以对待。目前我国对水陆画 保护的整体意识普遍薄弱,学术研究成果也相对欠缺,与其在艺术史上所占比重及地位极为不符,特别是在研究方法上,更是鲜见突破。与之相对的是,西方“图像 学”研究方法在国内视觉文化研究领域被广泛使用,取得了不少成绩。民间水陆画作为系统性强、艺术性高的形象遗存,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合理、有效地 利用“图像学”方法,对于深入发掘水陆画中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的文化信息,以及正确解读、破解存世水陆画的文化密码,具有明显优势。 水陆画与水陆法会 水陆画与水陆法会密不可分。水陆法会在中国可谓历史久远,有学者认为始于南朝梁武帝萧衍时期。持这种观点者大多是沿袭旧说,不少文献中有如是 记载,如宋宗鉴在《释门正统》卷四中提及“所谓水陆者,因梁武帝梦一神僧告日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大斋以普度之……遂于今镇江金山寺修设”。后 世学者常引此材料证其起源,为宗教界所深信不疑。此外,否认水陆法会起源于梁武帝时期的观点也有存在,但都未指实水陆法会起源的真正时间。长期从事水陆法 会和水陆画研究的戴晓云近期发表《水陆法会起源和发展再考》一文,利用敦煌文献及历史学研究方法,翔实考证后认为,水陆法会起源于梁武帝时期并非佛教史传 说,而是历史事实。 诸多证据表明,水陆法会的仪轨经过不断增补,至宋代已趋于完善。其法事内容基本定型为:结界洒净、遣使发符、请上堂、供上堂、请下堂、奉浴、 施食、授戒、送圣等一系列宗教活动,且逐渐由皇家行为向世俗文化转变。宋代朝廷,战事频仍,统治阶级为安抚民心、祈求太平,于战争结束后常举行一些追奠阵 亡士兵、死难民众的经忏法会。上行下效,在朝廷的推动下,部分皇亲贵族,乃至一般民众,也都修设水陆法会,清佛敬神。他们常以食施、法施等手段,以祈求通 过佛法的威力祭奠先祖、超度亡亲、救度众生。此后千百年来,水陆法会即成为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大法会之一,尤其至明清时期,更是衍变为一种民间普遍参与的寺 庙文化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