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水陆法会承办者身份、财力的差异,其规模不尽相同。水陆画的档次及数量便是凸显差异的主要标识,同时也是承办者彰显实力和层次的主要手 段。因此,伴随着水陆法会的兴盛,水陆画也得到不断发展。金维诺先生据宋代黄休复《益州名画记》、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上有唐张南本在成都宝历寺画水陆图 像一百二十帧的史实,指出水陆图像在晚唐开始形成体系。晚唐以后,随着水陆法会仪轨的发展,水陆画的使用规制也得以不断完善。它平时不悬挂,也不单独悬 挂,只配合举办水陆法会时悬挂,而且有着确切对应的悬挂位置。一套完整的水陆画内容十分庞杂,几乎涵盖了天上、人间、地府三界中所有神祗,俨然是由天、 地、人三界组成的社会全像图。事实上自晚唐水陆画始成体系后,画中神祗形象也是经历了一个长期衍变的过程,由最初主要绘制佛教诸神祗始,随着唐宋以来儒、 释、道三教的融合,儒、道二教中不少人物也逐渐演化为水陆画中的神祗。在山西、甘肃河西等地区现存的水陆画中就有道教中的三清、太乙诸神。山西省右玉城内 宝宁寺所绘太乙天尊神像(图1)为明代水陆画,画中太乙天尊面如冠玉,丹凤眼,长发披肩,着黑色大氅,众多真人、力士、金刚神王侍卫身旁。此外,在山西繁 峙公主寺、河北石家庄毗卢寺中还绘有不少民间信仰神祗的水陆画,如关羽、二郎神等内容。不仅如此,一些进入历史视野的儒者和儒家尊崇的圣贤,在水陆画上也 有表现,因其特征鲜明,易为后世辨识。如河北石家庄毗卢寺所绘水陆画《往古忠臣良将》中即能辨识出姜尚、诸葛亮、岳飞、尉迟敬德等。画中姜尚是一慈祥老 者,白发银须,身旁画一钓鱼杆;诸葛亮则面如冠玉,羽扇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似神仙;岳飞被绘成双手抱拳的白面小将……这些形象与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南 薰殿历代名臣像》《历代帝王名臣画像集》中不少画像基本相似:其他如尉迟敬德则绘成魁梧勇猛的黑脸武将形象,与当时流行的门神近似。水陆画中的这些形象刻 画大多画龙点睛式地点明人物身份特征。随着儒、释、道三教在水陆画中的影响逐渐深化,其内容至宋代基本定型,多由六组神祗组成:第一组《正位神祗》,多属 密教神祗:第二组《天仙》、第三组《下界神祗》、第四组《冥殿十王》,多属道教和民间信仰神祗,如日月星辰、五方五岳、五行、十二元辰、六丁六甲、天妃后 土、江河四渎、五湖百川、风雨雷电、五瘟使者、苗稼药谷、三官大帝、四海龙王、吊客丧门、城隍土地、五道将军等。其形制至宋代也基本成熟,常分为上、中、 下三堂。上堂和中堂水陆画像描绘的是超度者,下堂水陆画像描绘的是被超度者。其中,地位最高的描绘对象是上堂水陆画,为诸佛、诸菩萨、诸天神等,挂于寺庙 的大雄宝殿或主殿。中堂水陆画主要描绘天王、明王、天龙八部护法神、二十八宿星君、四海龙王、门神阎王等,地位次于上堂水陆画,悬挂在大殿门前和外廊。下 堂水陆画描绘对象为忠臣烈士、阵亡将士、三贞九烈、三教九流,及各行各业、各种灾难屈死的亡灵孤鬼等被超度者,悬挂在外廊或配殿,有民间较流行的《贞洁烈 女》《二十四孝》类题材,又有《目连救母》《兰陵王》《白起王翦》《啖子行孝》等内容。山西省右玉城内宝宁寺(俗名大宁寺)保存的明代水陆画中可见上述大 多数图像内容,如《往古帝王一切太子王子等众》(图2)、《往古文武官僚宰辅众》(图3)、《往古儒流贤士丹青撰文众》(图4)、《往古孝子顺孙等众》 (图5)、《往古三真九烈贤妇烈女孤魂众》(图6)等,均属下堂水陆画描绘对象。 从水陆画的形制和工艺材料来看,主要有卷轴与壁面两种形式。卷轴水陆画以纸、绢材质为主,还有少量布画、版画或织绣画,便于舒卷、保存和携带。壁面水 陆画多绘于殿堂四壁,与空间融为一体,其内容多翻制于卷轴水陆画。从艺术风格来看,水陆画受民间传统艺术滋养,喜用工笔重彩技法。这些源自民间的创作者们 各自怀揣着一套代代相传的“粉本”,其中不乏有出于名家之手或临仿名家的佳作。存于山西省右玉城内宝宁寺中的《大威德不动尊明王》即带有明显的吴道子风格 (图7),或因临仿者功力不够,虽参照“吴带当风”以线为骨的人物画法,在勾线、设色上仍稍逊一筹。值得肯定的是,民间画师们在形象塑造上朴实的追求,以 及在矿物颜料及金属颜料等方面的大胆探索和尝试(如石青、石绿、云母、赭石、金、银箔料),让不少水陆画精品历经千年也未褪色,至今仍然保持着强烈的艺术 感染力。 水陆法会的举办及水陆画的绘制,虽然历朝都有统治阶层的支持或直接参与,但从其功用、创作者、受众等因素上看,水陆画始终是属于中国民间美术 的范畴。与历代宫廷绘画及文人画相比,长期以来对它的关注与研究一直被忽视和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图像学”研究方法被陆续译介到中国学界, 一些艺术史学者已经尝试运用该方法研究中国的宗教美术、民间美术等,取得了相当的学术成果。人们发现,在“图像学”视野下看,水陆画的艺术、文化价值值得 更加深入地发掘。 “图像学”视野下水陆画中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文化 |